张斌对话陆铭:2025,钱从哪里来?

  聚焦总需求现状、政策应对路径、产业结构重塑、消费趋势变化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关键议题,追溯高收入经济体在经济腾飞奇迹之后所遭遇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当下,中国经济已然走过高增长的辉煌历程,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今,潜在经济增速放缓与需求不足如影随形,成为中国经济必须直面的双重困境。

张斌对话陆铭:2025,钱从哪里来?

  需求不足并非偶发现象,其与一国经济发展进程及水平息息相关。当经济发展进阶、供给能力攀升至新阶段,需求不足便极易转化为持续性挑战。

  在经济学界,众多学者达成一种共识:尽管需求不足或可溯源至收入分配失衡、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等结构性弊病,但真正能让经济遭受重创的,往往是对需求不足所采取的不当应对策略。

  中信书院邀请《增长奇迹之后》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CF40 资深研究员张斌,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展开深度对话。

  聚焦总需求现状、政策应对路径、产业结构重塑、消费趋势变化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关键议题,追溯高收入经济体在经济腾飞奇迹之后所遭遇的困境与应对之策,进而探寻契合中国国情的2025破局良方。

  当前经济的核心问题:需求不足

  主持人:从三重压力开始,需求不足不断出现在政策的表述中,而且逐渐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矛盾,该怎么理解当前的需求不足?

  张斌:讲到需求不足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有非常多的解释。而解释多了以后,解决问题的政策指向也会非常分散,不利于聚焦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还需要对需求不足的原因做一些分层。

  需求不足的第一个层面是负面冲击,也可以叫做最初的诱因。诸如长期累积而成的收入分配极化现象,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像是股市的急剧下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跳水,抑或是前两年我们所历经的新冠疫情,诸般各类因素相互交织,皆有可能成为引发需求不足的导火索。

  第二个层面就是市场自身的化解能力。我们学过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特别是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如果价格是完全弹性的,市场能够自发地出清,需求不足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在现实情境中,价格并非完全弹性,市场难以迅速自发实现出清。非但如此,市场在受到初始诱因或冲击后,还会放大需求不足的状况。

  以房间内ABC三个人的经济关系为例,A的支出构成B和C的收入来源,B的支出成为A和C的收入,C亦如此,三个人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经济循环,即彼此的收入取决于他人支出,而自身支出又转化为他人收入。

  无论初始诱因与冲击如何,当A突然减少支出时,即便B和C原本正常,其收入也会因A的变化而降低,进而导致B和C的支出随之减少。如此一来,A、B、C三者的收入与支出便会陷入螺旋式下降的困境。

  就个体而言,其基于收入下降而减少支出的行为看似理性,然而这些个体行为累加的结果却呈现非理性的螺旋下行态势,这便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现象。

  第三个层面就是政策的应对措施。大萧条时期,需求不足问题极为严重且被放大。凯恩斯强调,大萧条的原因是政策应对糟糕所致。弗里德曼则强调是货币政策出错,此观点被主流经济学家认可。

  需求不足可从三个关键层面深入剖析。在初始诱因层面,就中国当前状况而言,疫情的冲击及其遗留影响显著,房地产市场历经大规模调整,同时还处于债务风险化解进程中,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需求不足的源头。

  从市场层面来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政府相关收入锐减,进而导致政府支出也呈现下降态势,以政府类比为A,房地产投资开发商为B,其他居民和企业为C,房地产投资与政府广义支出在GDP支出中占比达40%,当二者消费动力不足时,其余部门收入大幅下滑,居民收入与企业盈利遭受严重冲击,随后居民减少购房、税收减少,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不断放大需求不足的状况。

  从政策层面来看,过去近两年间,货币政策虽下调利率,但下调幅度低于物价降幅,致使真实利率不降反升;从财政政策来看,对比疫情前10%以上的广义财政支出增长,近期增长极为缓慢,今年前期甚至出现负增长,整体应对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需求不足的螺旋下行趋势。

  综合这三个层面的立体解读,对于深入理解当下中国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

  陆铭:我补充一点张老师未提及的部分,即消费结构。

  回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刺激消费的三个关键词:提升收入、优化结构、减少限制性措施。在优化结构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呈现不同态势。制造业需求相对不足,其结构性过剩主要缘于两方面。

  一方面,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倾向于发展制造业,因其投资规模大,短期内能带动显著增长且税收便利,但产能超常增长。

  另一方面,过去制造业依赖出口消化产能,如今外需疲软。同时,随着国内经济与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遵循全球发展规律,新增消费更多倾向于服务业,制造业需求渐趋饱和,例如家用电器、汽车乃至手机的消费增长均呈现放缓迹象。

  尽管总体消费不足,但服务业领域仍有亮点。尤其是青年群体吃喝玩乐方面的消费增长迅速,像听音乐会、参加音乐节、外出旅游等。服务业存在大量新增需求。

  但服务业的供给却面临诸多问题。

  其一,管制较多。现存的限制大量集中于服务领域,既约束了服务供给,也抑制了服务需求,阻碍了服务消费对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满足。

  其二,供给能力受限。以电影行业为例,今年电影票房大幅下降,但并非观众没有观影需求,实则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超电影市场,说明居民对文化精神类产品仍有需求。就我个人的观影体验而言,国产片质量参差不齐,电影投资因排片、审核等因素难以获得稳定回报,投资者积极性受挫,供给侧问题导致服务业的结构性机会未能充分释放。

  2

  拉动内需谁来牵头,消费还是投资

  主持人:在当前需求不足的形势下,能否主要依靠消费来拉动需求从而成为主导力量?

  张斌:从国际经验与对比而言,我国存在投资占比偏高而消费占比偏低的情况。即便考虑统计口径争议并做出调整后,消费占比依旧较低。我赞同提升消费。不过,提高消费应作为一项长期制度性安排,它不同于逆周期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对消费的支持必须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

  我非常同意陆铭老师所讲,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许多消费潜力难以释放,原因在于消费的供给端存在缺陷。有些消费需求明明存在,却因供给无法跟上而被抑制,而供给不足背后涉及诸多体制性因素,比如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公平竞争受阻等,这些都是后续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所在。

  提高居民收入占比,无论是劳动收入还是财产性收入,都是极为重要的举措。但我觉得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增加消费并不足以扭转需求不足的局面,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众多政策和制度协同安排的系统性工程,并非简单的逆周期政策工具能够达成。

  在疫情之前,消费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结构也在逐步优化,然而疫情来袭之后,特别是近期,消费陷入低迷状态。这其中既有长期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也有周期性因素的干扰。从居民消费支出倾向来看,当下制约消费的核心因素是收入增长。

  正如宏观经济学所阐述的,收入取决于支出,支出多则收入多,进而分配到居民手中的收入才会增加。如今消费低迷是因为收入低下,而收入低又是由于总支出水平不足,就如同之前提到的 A、B、C三者循环陷入螺旋下行的困境,收入一旦下降,消费作为结果必然也会随之降低。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就成为关键问题。

  在我看来,在收入循环支出的负向循环里,如果进一步细分,在支出方面,消费是慢变量,投资是快变量;在收入方面,企业盈利和政府收入是快变量,劳动者收入是慢变量。

  当前是投资的下降率先带动了企业盈利和税收的下降,形成了快速的负循环,进而带动整体收入和支出水平的下降,最终导致消费和劳动力收入等慢变量的下滑,也就是快变量的变动引发了慢变量的变化。

  所以,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快速摆脱需求不足的困境,最为有效的着力点还是在投资方面。只有抓住投资这个快变量,尽快扭转当前的负向循环,使总支出水平恢复正常,才能稳住收入,进而带动消费等慢变量得到改善。

  当然,我只是从逆周期政策的角度来阐述我的观点,对于支持长期消费的供给端优化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举措,我是非常认可的,只是我们需要明确区分不同的政策目标,并对应采用合适的政策工具来加以实现。

  陆铭:在当前形势下,对于短期通过投资政策,如加大财政支出甚至适当增加政府负债来扩大投资与需求,我是认可的,但投资需关注结构。

  一方面,应避免投向已产能过剩的部门;另一方面,鉴于地区经济分化显著,人口减少地区的基础设施已闲置,投资应向人口流入、外来人口市民化需求强烈的地区倾斜,如道路、地铁、学校、医院等领域,使投资与人口流动方向契合,实现产业与地区结构的优化。

  关于消费,张斌老师提出其是长期政策,我表示赞同且有补充。

  短期内政府并非无所作为,可加大对低收入者、失业者、老人等困难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无论是现金还是消费券形式,都能刺激消费,因其受经济负面冲击较大。

  在刺激消费结构上,应鼓励服务消费,尤其是在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发放消费券,鼓励体育、住宿、餐饮和电影消费。购物需求有饱和现象,且存在跨时替代问题,而服务消费不存在,所以刺激手段可优化。

  针对社会公众认为没钱消费的看法,政府可通过提升收入来促进消费。

  在学术界长期存在消费能否成为经济增长动力的争论。在经济平衡增长路径上,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主要缘于资本积累、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消费并非增长动力。

  但当经济偏离最优增长路径,如投资过度、消费占比低时,提高消费占比是正确的。

  制造业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收入占比低,刺激投资发展制造业会形成负向反馈,即劳动收入占比低又反过来不利于居民消费;而服务业劳动收入占比高,若能释放其发展机会,可形成正向反馈,优化服务供给能在供需间形成良性循环,即提升劳动收入占比,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在此情况下,消费可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中国长期以来的情况是经济偏离了平衡增长路径,经济出现了消费率偏低,特别是服务消费偏低的问题。需区分经济在不同状态下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避免误解。

  3

  钱从哪里来,服务业还是制造业

  主持人:当前存在需求不足且部分需求被抑制的情况,在经济快速调整与转型期,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已现疲软,在此背景下,未来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动能存在于哪些领域或方面?

  张斌:从中国经济供给面来看,相比世界其他地区,中国人工作是十分卖力的,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餐饮、旅游、住宿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领域,创新层出不穷,总体而言,供给端亮点颇多,大家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且持续奋斗。

  然而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尽管大家辛勤劳作,获得感却不强,企业盈利、居民收入与政府税收均呈下降态势,这表明主要矛盾在需求端。

  若能迅速打破需求不足局面,将有力支撑经济增长。信心与预期不足的关键在于人们收入不佳,若需求不足得到缓解,将对信心和预期产生积极作用。

  从长远结构视角探究增长动能,服务业领域潜力巨大,无论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消费类需求,还是产业升级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都极为可观。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如零售、批发、住宿、餐饮和旅游等方面,中国已具备较强全球竞争力。

  但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服务业或公共服务业,虽有需求却因供给端诸多结构性因素,如市场准入门槛高、公平竞争受限、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以国际类似发展阶段国家为参照,中国在这些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缓慢。

  因此,从需求端长远来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存在且人们不懈努力,关键在于供给端结构政策能否深化改革,若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保障公平竞争、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这些都将转化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劲动能。

  陆铭:当前应紧紧抓住结构转型这一关键力量。特朗普上台后加征关税将冲击中国制造业出口,这越发凸显启动内需增长的重要性,强化了内需发展的紧迫性。

  内卷现象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存在差异。制造业因产能过大而靠压价竞争,服务业则是由于大量机会未释放,众多从业者集中于少数行业,如外卖和网约车领域,加剧内卷。若能释放更多服务业岗位,内卷程度将得以缓解,可见结构转型意义重大。

  服务业对制造业有着重要的赋能作用。制造业面临升级换代任务,需依靠创新、品牌与技术进步提升品质,生产性服务业在这些方面可助力制造业发展。生活服务业能大量消耗制造业产能,二者并非对立关系。

  例如,体育活动会带动冲锋衣购买,音乐节促使购买垫子,餐饮消费带动桌椅餐具需求等,服务业发展可拉动制造业需求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释放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效能。

  此外,还存在空间机遇。中国人口空间分化是长期趋势,人口流动呈现农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大城市外围向中心城区集中的态势,其本质动力是对服务业的需求。如留守儿童问题已发生变化,越来越集中于流动人口老家县城,务工人员对教育质量比以前有更高要求且县城消费优于农村。

  大城市和中心城区消费场景更丰富,服务质量与多样性更佳。这就要求供给侧在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适应人口空间格局变化。比如体育消费和餐饮消费,城市街道的开放性、河流(河岸)的合理利用等都可成为消费场景,减少限制对刺激消费至关重要。

  长期来看,制造业创新与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相互配合,既能推动制造业升级换代,又能催生新消费模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持续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强劲。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信书院”。

标签: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关税言论再掀汇市波澜,分析师警示:应为剧烈波动时期做好准备

    特朗普关税言论再掀汇市波澜,分析师警示:应为剧烈波动时期做好准备

      分析师警示,随着特朗普“推特治国”回归,投资者要为外汇市场进入更加波动的时期做好准备。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推文,导致美元止跌反弹,墨西哥比索、加元和人民币录得不同程度的跌幅。分析师警示,随着特朗普“推特治国”回归,投资者要为外汇市场进入更加波动的时期做好准备。  据央视新闻昨日报道,当地时间25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表示,将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入美国的...

    2024/11/27
  • 2788只基金年内分红超1727亿元,ETF分红额同比翻番

    2788只基金年内分红超1727亿元,ETF分红额同比翻番

      “在特定的时段内,若基金满足合同约定的分红条件则可以进行分红,但分红与否和单一投资者个人持仓盈亏不直接相关,也不意味着对未来市场的直接判断。”  行至年尾,公募行业也加快了分红的脚步。截至11月27日,本周以来的3个交易日中,就有72只基金产品派发了红利。而在接下来的28日至12月5日,还有上百只基金产品已经备好“红包”排队发给持有人。  Wind数...

    2024/11/27
  • 英伟达GB200采用钽电容:钽电容产业及个股梳理

    英伟达GB200采用钽电容:钽电容产业及个股梳理

    一.消息面汇总英伟达BlackwellAI服务器持续火热,带动一众供应链企业受益。11月27日,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最新报告称,美国电阻龙头威世Vishay应用于英伟达BlackwellAI服务器的电子元件订单超预期。具体产品包括:MOSFET、聚合物钽电容、分流电阻、瞬态电压抑制器等。聚合物钽电容是钽电容的一种,由多层聚合物质原材料制成,主要用于...

    2024/11/27
  • 去世亲人银行卡取款困境:手续烦琐耗时久 新规能否解忧

    去世亲人银行卡取款困境:手续烦琐耗时久 新规能否解忧

      已故亲属存款提取难成为一种困扰。  近日,“父亲去世后银行5.5万存款取不出”话题引起热议,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遭遇此类问题。有网友反映,“爸爸去世办理了销户,存款取不出来”,另有网友提问,“母亲过世了定期存款10万元还能取出来吗?”  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若要提取已故亲属存款,取款人需携带亲属死亡证明、关系证明...

    2024/11/27
  • 美国商人“抄底”收购“北溪2号”?克宫回应

    美国商人“抄底”收购“北溪2号”?克宫回应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26日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简称俄气公司)不太可能同意将“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所有权卖给美国投资者。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克宫并不知道任何有关股东或俄气公司有意出售该管道的消息。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1日报道,曾在俄罗斯经商20多年的美国商人斯蒂芬·林奇(StephenP.Lynch)已向美国政...

    2024/11/27
  • 10月工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降成本仍需政策加力

    10月工业利润降幅大幅收窄,降成本仍需政策加力

      随着存量政策及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持续显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稳定增长,利润增速降幅明显收窄。  国家统计局11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其中10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0.0%,降幅较9月大幅收窄17.1个百分点。  不过,1~10月,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增加0.32元...

    2024/11/27
  • 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来了!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 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

    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来了!加强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 强化数字金融风险防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杭州报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从系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领...

    2024/11/27
  • “抢地”大战!逾200轮竞价,溢价率超40%

    “抢地”大战!逾200轮竞价,溢价率超40%

      11月27日,上海开启今年第七批次集中土地拍卖,本轮供地共计10幅,其中7幅地块在当日出让,另外3幅将于明日出让。  在当日上午进行的普陀、青浦、虹口等5幅地块拍卖中,闵行区MHP0-0303单元01-28-01a地块经过40多轮竞价,最终被保利置业以总价25.95亿元竞得,楼板价约48665元/平方米,溢价率约18.49%。  重头戏出现在当日下午...

    2024/11/27
  • 瑞银:未来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多作用 预计可收购650万套房

    瑞银:未来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多作用 预计可收购650万套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伟泽香港报道  11月27日,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亚太区投资总监胡一帆在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2025年经济展望会上表示,预计中国2025年GDP增长将在4.5%~5%的区间内,未来5~10年财政刺激的规模总额将达到30万亿~50万亿元。  胡一帆认为,在未来5~10年,中国的财政政策将会发挥更多作用,目前中央政府的债务...

    2024/11/27
  • “国开先行”在行骗!国开行年内再度公开发声打假 近期多家银行、国企对“李鬼”宣战

    “国开先行”在行骗!国开行年内再度公开发声打假 近期多家银行、国企对“李鬼”宣战

      财联社11月27日讯(记者彭科峰)继今年6月份公开发声打假之后,国开行再度公开声明打假。  11月27日下午,国家开发银行在官网发文称,发现“国开先行”的APP假冒我行名义开展虚假宣传营销,误导广大消费者、投资者,提醒大众加强防范。  “国开先行”在行骗!国开行公开呼吁投资者提高警惕  今日下午,国家开发银行发文指出,该行与“国开先行”APP及...

    2024/11/27
返回顶部
微信号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695011756
点击下方按钮